豪爽粗犷的康巴汉子,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藏族男人的标志。在传统的习俗中,康巴汉子一般有“三件宝”,分别是头饰,护身符和刀子。西俄洛地区康巴汉子们留长发的习俗,头发多用黑色的丝缨盘成四瓣,六瓣和八瓣的莲花状,辫套上还会串上珊瑚,象牙环和金银质戒指为辫饰,戒指上镶嵌着珊瑚,最多镶有九颗,象征太阳和明月。这些饰物由于多为金银,玛瑙,珊瑚,象牙等贵重物品,甚至上面还有佛塔的造型的饰物。康巴汉子是最柔情似水的人。康定的男文友些给出了康巴汉子的一条定理。
在西藏,凡是见到长相英武、肩宽步阔、目光深沉、头发里盘着红丝穗(人称“英雄结”)、古铜的肤色健康而凝重的藏族人,不用问便知道他们准是康巴汉子。他们那独特的气质常常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,成了游客们镜头捕捉的对象。
康巴人,是指生活在藏东地区及其他使用康区方言的藏族人。昌都地区是康巴人的主要分布区。他们不像其他藏区那样被宗教搞得那么压抑,而是生活得比较放松。康巴汉子剽悍好斗,天性喜爱流浪,被人称为西藏的“吉卜赛人”。长年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带有野性不驯的奔放气质,游牧民族豪放的天性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有一首著名的康巴歌谣这样唱道:“我骑在马上无忧无虑,宝座上的头人可曾享受?我飘泊无定浪迹天涯,蓝天下大地便是我家。”
康巴汉子恩怨分明,即使是亲如手足也不例外。他们解决问题最惯用的方式是决斗。你矮你弱没关系,我先让你一刀,这一刀我挨不下算我倒霉,挨下了就得出生入死。刀光剑影后仇便没有了,缠着头裹着手的两人仍然一起喝酒做朋友,喝酒时论斤不论两。另外,康巴汉子不但横刀勒马英武不凡,而且极善经商,是天生的商人。他们有经商的世风,大商家层出不穷,著名的康巴世商是藏区各地寺庙的重要施主之一。他们重信守义、敢于冒险,到处做买卖,足迹遍布西藏及周边地区。在西藏高原,深受藏族同胞喜爱的歌手亚东也是一位康巴汉子。他的歌声浑厚、深沉,常带给我深深的震撼。特别是听他唱那首“康巴汉子”的歌时,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。歌词写得非常的美:“我心中的康巴汉子哟,额上写满祖先的故事,云彩托起欢笑,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,任随女人恨我自由飞翔,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,眼里是圣洁的太阳,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,世界就在手上。
康巴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,是古卫、藏、康三部之一。这里人杰地灵,山川秀丽。那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岭,奔涌腾跃的急流大川,澄澈湛蓝的高原湖泊,牛羊遍布的绿色草原;那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,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,以及那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,无不令人耳目一新,心胸坦荡,神往流连。
康区各地的装束饰品又显出复杂多变的特点。较典型的有德格、白玉等地妇女弥腊珠松耳石头饰和男子节庆时的装束,既华美又独特,传说是岭·格萨尔王娶珠牧时的装束;石渠、新龙等地男子的装束,富贵中透出剽悍,充分展现出康巴汉子的风貌;理塘妇女的银饰,古朴中透出几分神秘。还有乡城稻城、炉霍、丹巴、得荣等地的男女服饰,极赋地域特色。
牧区以牛羊肉、乳制品、糌粑、面粉为主,兼及“卓马”(俗称人参果)。
康北农区以青稞、小麦、豌豆等为主食,兼乳制品洋芋、牛、羊、猪肉等。
康市农区以青棵、小麦为主食,兼玉米、养麦、洋芋、牛、羊、猪肉等。
康东农区主食玉米、荞麦、兼以大豆、芸豆,洋芋等。肉食以猪肉为主兼羊肉,并有较丰富的猎获的野生动物,如免、鹿、獐、青羊、野猪及雉等。少有养食鸡鸭禽蛋者。大渡河一带食鱼及蔬菜水果。有芜菁、萝卜、莲花白等,以芜菁叶制酸菜为主。
牧区以酥油为主要食用油,兼牛羊板油。基本无植物油。农区以猪膘、猪板油为主,兼酥油,并有少量核桃、菜籽、花生等植物油作补充和调剂。四十年代后,食用植物油(菜籽油)渐为普及,如今已成为主要食用油之一。
藏族的名字多是男女共用的,如达瓦、尼玛、巴桑、扎西、格桑等;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的,只用于女性,如:旺母、卓玛、卓嘎、央金、桑母、曲珍、拉珍、拉母、仓(姆)觉等等。只用于男性的如:贡布、帕卓、顿珠、多吉、晋美、旺堆、珠杰、罗追、占堆等。人们多请活佛取名,名字带有佛教色形,如多吉(金刚)、丹巴(佛教)等。藏族名字一般都有一定含义,如“尼玛”(太阳)、“达瓦”(月亮)、“扒初”(小猪)“白玛”(莲花)、梅朵(花)、次松(初三)、巴桑(金星)、次仁(长寿)、拉则(像仙女一样)、金珠(解放)、达玛(红旗)、德吉梅朵(幸福花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