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标福建闽中地区的农村. 我们那边风俗很多,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样, 感受下闽中风俗的不一般.
我们老家的叫法这种叫“铁支”,闽南人称“装阁”,闽西北叫“走古事”,同为闽中邻县有叫“台阁”,是由轿架、铁支、轿脚组成的。跟古代的轿子一样, 由四个轿夫抬着.
这种风俗活动,时间安排是在正月临近元宵节时就开始了,游街时间持续有2-3天,儿童以戏曲装扮立于轿台之上,有个凳子固定在架子上,所以人是坐着的, 不然游行一天,孩子哪里受得了.轿子是由青壮年抬着,在菩萨轿子、彩旗、鼓乐队的簇拥下,一路鸣铳游走村中主要街道。这种风俗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保境安民.
板凳龙又称梅竹灯,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几个世纪。这一种舞龙舞蹈,相传源于汉代,由"舞龙求雨"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。相传,在很久以前,遇上了大旱,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,下了一场大雨,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,被剁成一段一段,撒向人间。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,并把它连接起来(人们称之为"板凳龙"),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,希望它能活下来,舞"板凳龙"的习俗也由此产生。
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(木刻或扎纸校彩绘),可由二人至三人舞。一人玩时,两手分别执前后腿。二人玩时,一人执前两腿,另一人执后两腿。三人玩时,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,后一人双手执两腿。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,合着鼓点,有规律、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。有多凳龙,在一些地方又称长板龙,组成人数不定,但至少有9人。每人各举一凳。前一名示龙头,后一名示龙尾,其余为龙身。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,数人协调行动,节节相随,时起时落,穿来摆去。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,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,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,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,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(替代龙体),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、树、鸟等图案,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,也可以从市场买的图案贴上。舞龙时,到了夜晚,花灯内点燃烛光,形成一条长长的灯.如果站在高处往下看, 那场景甚是壮观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