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春节:全家团圆的日子
情人节:效仿西方情人过的节日
妇女节:劳动妇女过的节日
植树节:环保,到山上植树的节日
清明节:祭奠家中死去的亲人、扫墓的节日
母亲节:给伟大的母亲过的节日
端午节:吃粽子,划龙舟,古代祭奠诗人屈原的节日
儿童节:10岁以下儿童过的节日
七夕情人节: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,古代是为了纪念牛郎与织女的节日
教师节:辛勤的园丁的节日
国庆节:全国上下举国欢庆的节日
中秋节:十五月儿圆,月圆,人也团圆,赏月的节日
重阳节:爬山的节日
圣诞节:效仿西方过的节日
元旦:新的一年的第一天
腊八节:吃腊八饭,腊梅开的节日
我的老家是在赣东的一个偏僻小山村。山村虽小,但过年的年味很足。诸如过小年、燃放烟花爆竹、贴春联年画、吃年夜饭、守岁、包压岁钱、敬祖先、进庙祈福、谢年、拜年、元宵节等习俗与仪式一直沿用至今,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。
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60—70年代,每年只要腊八一过,年味就逐渐的浓了起来。过年不仅是小伢子的期待,就连大人也暗暗扳着指头盼年,掐着日子忙过年。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习俗在我的小时候最有年味。
灌芯糖
灌芯糖又叫灌屑糖,这是我赣东老家经典的传统小吃。灌屑糖顾名思义,是将馅芯(如炒熟的芝麻或炒熟的黄豆磨成粉末或炒熟的面粉),灌人用麦芽发酵熬成的糯米糖中,以手工反复拉制成长约1.2寸的小圆条管状的白色糖果,即为"灌芯糖"。在我的老家,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有灌米糖的习俗。因此,各家各户在腊月的上、中旬趁天气晴好就会炒好米花(用糯米以饭甑蒸熟晒干,然后放入烧柴灶的大铁锅用细沙炒热并不断翻炒,最后过筛后剩下的就是一粒粒饱满的米花),米花主要是用来养米糖的,也可以用做米饭的米汤或沸水泡着吃。种好了米花,到了腊月中、下旬就有热心这件事的人去邻村联系优秀的灌米糖师傅来上户灌糖。师傅上门了,会及时通知各家各户去师傅处按窝数领取麦芽。因为灌糖是按窝数计算价格的,多则1—2窝,少则半窝。一窝约15公斤糯米,可得纯米糖10公斤左右。
灌屑糖这种手工制作技能多般都是祖传下来的。如果灌得好,则米糖皮薄如纸,香甜酥脆,落口消融。但这门手工制作也很辛苦,得起早, 加夜班。一窝米糖的制作至少要花20个小时。其过程:先将糯米洗净后,土灶烧柴火将糯米用饭甑蒸熟,待糯米冷却后,与剁碎的山麦芽搅拌发酵,然后榨出糖水汁,倒入锅中熬去水分,便变成棕黄色的生糖(老家叫稀糖)方可开始制作米糖。小时候的记忆令人难忘,这生糖还需要挂到楼梯的横杠上用大气力来回翻拉,直至稀糖拉成白色。制作米糖之前还要把豆粉、芝麻、花生仁等这些配料炒熟,然后与白砂糖搅匀在一起使用。最后一道工序,必须三个人同时进行,师傅将炒熟的配料灌进生糖中后,包裹起来,卷成一个大圆球,然后将圆球拉成长条形的米糖。另一人便是米糖的剪裁工或用线戒断。当米糖冷却到一定的时间,撒上米粉,东家方可装入比较大的洋油箱或陶土缸里,切记要用一定数量的米花养护好。
进入21世纪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春节时的果品琳琅满目、品种繁多,因此,在我的老家就不再保留着春节时做灌屑糖的风俗了。但是,喜欢吃的,街上(当墟日)有零买,价格¥10—20/斤不等。最近几年市场上还有灌屑糖专卖店,回老家过年的时候,有朋友送过我2箱,是黎川的一大特产,包装美观(2斤装),味道真心不错,香甜酥脆,落口消融。
宰年猪
过了腊月廿,老家的年味越来越浓,该办的年货在小年前后都得抓紧时间办妥。说到小年,很多地方都有过小年的习惯,据我了解时间不一。有的是腊月廿三,有的廿四,而在我的老家小年是廿五。
按老家的习俗,小年前应该宰好年猪(也会口头协商安排好年前廿八或廿九两天宰杀1—2头,这主要好让大家过年吃个新鲜)。这个时候,屠夫开始忙碌,他的日程排得满满。过去,山村的日子并不宽裕,许多人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。家里养的猪,也是为了卖掉以贴补家用。我就记得我小时候的那些年,家乡人非常勤快,家家户户都养猪,多则3—4头,少则1—2头。到了出栏的时候大的有300多斤,小的也要过200。宰猪是个欢乐事。一户杀猪,几家人都会来围观,青壮年男子则上来搭把手。杀猪的,看热闹的,帮忙的,大家七嘴八舌,抽烟的抽烟,说笑的说笑,孩子们则满地乱跑,特别欢快。杀年猪都是安排在清早,其宰杀过程并不是很复杂:猪放倒以后,东家都会燃放一块小爆竹以表示喜庆,接下来就是将猪置于腰盆中刨毛,待拿下猪头再吊挂在楼梯上剖开肚子分成两大块,然后屠夫在案板上拆骨及分解。另外2人翻肠洗肚,最后自家留足过年的肉,其余大部分会按市价或低于市价,卖给不杀年猪的乡邻亲朋好友。自家留下的过年肉也会用一部分自制腊肉,一部分用来灌香肠。待到春天,腊肉和香肠,不管是蒸着还是炒着吃,都是喷香四溢。猪宰好了,东家都会很客气的弄上1—2桌早饭,这饭叫猪血饭。顾名思义桌子上少不了“猪血"这个菜,又嫩又滑非常不错。当然,主打菜还是那一大碗的红烧猪肉哦,不过这肉都是猪颈肉,老家称槽头肉,看上去比较肥,其实很香很嫩不腻口,可给味蕾带来满足!猪血饭桌上还有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菜,便是排骨或龙骨烧白萝卜丁,这个菜是猪血饭桌上必备的,也是我老家传统的特色菜。现在,我已离开老家多年了,亲朋好友来访时,还常夸我是做这个菜的拿手。
宰年猪的当天晌午,还要给亲朋好友吃汆肉。所谓汆肉就是一种烹饪方法,选用里脊肉、前蹆肉、猪腰花、猪肝以及少量的薄肠放到柴火灶大铁锅沸水中去煮,只需放点食盐和一点点味精,1—2min后即取出,每人一大碗。这样的汆肉鲜嫩可口、原汁原味,清心火。但近些年来还真的很难吃到这种汆肉啊,因为出现了养猪专业户等诸多因素,养猪的人家便逐渐的少了起来。
打年糕
年糕即“年年糕”,与“年年高”谐音,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。在我的老家打年糕又称打麻糍,打麻糍的时间一般都是安排在腊月廿八、廿九这两来完成。
其制作过程稍微有点麻烦,年糕之前要先把糯米放在大饭甑里蒸熟,同时需要备好石臼(老家又叫斛口)、打槌(1—2个 10斤左右/个 长约1.2m)和木棍(3—4根 长约170cm)。打年糕都是用手工来完成的,因此,就需要几个家庭共同合作才不累。手打年糕很是热闹,特别是在“打”的阶段。一般都是两人配合,一人挥槌(也有两人挥槌,这叫对打),一人翻面。挥槌讲究技巧,要做到“稳准重"。稳,马步弓腰要稳,也就是说要打好桩子;准,挥槌要准确打入斛口,准确击中要打的部位,千万来不得半点闪失;重,在稳准的基础上,棒槌高高举起,待举过头顶,使出你的全部力量,重重落下。一般来说,5—6次就感觉手臂酸麻,败下阵来,必须换人。翻面的要讲究又快又好,翻面与挥槌的二者要配合默契。翻面的要斜朝挥槌人半蹲着,弯腰操作。旁边放一个盛满了清水的脸盆或水桶,用作湿手和抹打棒槌。一句话,翻面的必须具备手法娴熟,腰劲要好。翻面的还包括断麻糍,要把麻糍断(捏)成一个大圆形,重量1—2斤不等。因为家乡人习惯以这么大的年糕作为新年中走亲访友的拜年礼物。每年打年糕的时候,儿时最喜欢在旁边凑热闹加入围观行列。我隔壁有个大厅下,那是10多个家庭的联合,大有兵团作战之气息!大人打得兴高采烈,大汗淋漓,小孩子在一旁追逐打闹,等着年糕打好趁热来几口,或者粘点白糖或豆屑再下肚,画面十分热闹有趣,我想,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年味。如今,物资丰盛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然而,近些年来回老家总觉得似乎又少了一些儿时的乐趣与热闹。比如,灌米糖、宰年猪、手工打麻糍、盐酥豆、糖酥豆等这些传统民间风俗,我想,随着时间的推移,渐渐的无人记得也很难看到了。
(说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)
下一篇:旅游路线的介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