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旅游感悟(内蒙旅游感想)
创始人
2024-12-29 11:11:28

1. 内蒙旅游感想

我山东人,竟然把家安在了包头

2. 内蒙古旅游感想

大口吃肉,大碗喝奶,

3. 内蒙旅游心得的简短句子

首先欢迎来美丽的内蒙古玩、内蒙人是非常好客的、人也非常憨厚老实、地大物博、比较好带的特产比较多、比如:牛肉干、奶酪、奶皮、炒米、奶茶、奶豆腐、奶球、奶疙瘩、羊奶糖……好多好多、建议先品尝一下再买、奶制品有好多人吃不惯、再就是在网上查一查比较有名的厂家、在正规的超市里买!

4. 内蒙旅游感想体会

国庆节来内蒙古是个不错的选择,草原上的草四季都有,只不过颜色不同了,各有千秋,夏季草原绿色环绕深汇入天际,秋季高山草原金色镶嵌七彩缤纷,春季冬季草原金黄色和雪白交织,广阔间的深邃,辽阔间的无际,在这里让你触摸自在和自由间的脉搏,呼吸宁静致远的温润气息。这个季节来内蒙古,不单看草原,可以去额济纳看胡杨,巴彦淖尔看大峡谷,鄂尔多斯看沙漠,乌兰察布看风车,阿尔山看白桦林。

说了这么多,是不是有点懵!!

是不是连这几个地名都记不住?记不住就别记了。

就记着,来内蒙古吧,移步就是景色,拍照就是作品!

5. 内蒙古旅游感受与收获

真实的照片,自己亲自走过的景,遇到令你感动的人和事,糅合到一起,形成图文并茂的文章,效果会更好!动笔吧朋友!???

6. 内蒙古旅游美篇

河套古为黄河冲击平原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。南临黄河,北靠阴山,西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,东临包头市,总土地面积119万公顷,全部引黄灌溉。

从先秦开始,秦王朝设九原郡,以奴迁、徒民之法,召置军民,固疆守土,保边屯垦,兴修水利,耕灌农田,产出颇丰,就此世称"鱼米之乡"。

秦汉至明清时期,民族争纷不断,河水不时肆虐,治水功效甚微,农耕发展缓慢。

清代中叶,内地黄泛区灾民走西口入套谋生,大有收获。修渠治水再次兴起,农耕兴水步伐加快。

清未民初,一代河神王同春聚异地之民众,开引黄灌溉之先河,挖大渠、垦荒漠、勤劳作、施善行,开仓放粮救灾民。渠道成、禾苗青、农夫耕、商贾行、老少安乐冽酒饮。王同春在河套挖十大干渠,270条支渠,总长4000多里,水田8600顷,熟地2700顷,堪称世界之最,使河套成为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"米粮川"。

新中国建立初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关怀重视下,河套水利除旧布新,日新月异,诸条大干渠由黄河口引水改为四首闸制,先后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,全民动员开挖了输水总干渠(二黄河),疏通拓宽了排水总干沟(乌加河),使河套地区施水有保障,排水有出路,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,成为我国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黄灌区。

"水利是农业的命脉",河套水利不仅为河套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也为河套人民带来了充裕的生活,更为河套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。

美篇在五原县博物馆水利展厅的基础上,以水利建设为主题,以一代河神王同春引水修渠为端倪,以傅作义修渠兴水为启迪,以河套人民开挖总干渠、疏通总排干为重点,通过详实的文字、史料、珍贵的图表照片、稀世的实物展品,突出反映河套水利起源、变化、发展历程,真实再现以王同春为代表的垦地治水先辈们的丰功伟业,弘扬继承河套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不畏艰难,克服困难,大干苦干开挖总干渠,疏通总排干的"总干"精神。

后 套 水 利 沿 革

溯后套水利,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到此开发。多为犯罪充军者,戌边军士者,垦发农耕者。后套城堡之建筑也于此者亦多。

到西汉时期后套水利具有规模,渠道众多,耕田阡陌,入户繁盛。

后套早是蒙古族所占游牧草原,至清代中叶末,套商贸汉人,见此地为黄河岸及连接黄河壕沟低洼地带,常是河沟涨溢漫流,湿润低洼,土质肥沃,水丰草茂,适易农耕。后套先民与蒙民协商纳粮包租其牧地,利用天然沟,导水灌溉,大获其利。

清晚期以王同春为代表的后套地商,合股集资,开挖干渠,疏通退水,规模之大,成效显著。水利工程之事,号令一出,万民响应,官厅概未过问,水政即由各渠地商掌控,不敢违拗。当时退水有方,引水通畅,支渠四过,耕田广袤,禾苗青壮,犹同中原,是后套水利最初兴盛时期。

光绪二十八年,河套水利民办为官办。清政府钦命贻谷为蒙旗垦务大臣,将后套各大干渠收买为公,由于管理不善,溃决淤塞现象不断,水利停滞,渠近废驰,垦地荒无,民不聊生,实为后套水利废驰时期。

民国十六年,绥远省政府鉴于后套水利以往经验教训,察视官办、商办水利败弊之举,不可再用,定为官办民修。即旧渠道由民众自行管理,官厅只行使监督职权,并将包西水利督管局设于五原。随即各渠组织水利社,推选管渠经理,秉承后套水利修浚、监督、指导、渠社事务。

民国二十四年,又成立了五临安水利整理委员会,为水利最高决策表决机构。

民国二十五年,将包西水利监督管理局改为水利管理局,由五原县长兼任局长,临河县长,安北县长为分局长,一切水政事务均由水利整理委员会议决策遵行。届时绥远省库拨专款九万元整修永济、丰济两大干渠,开挖乌加河,西山咀退水,各渠道进行修浚清淤,根治渠道溃决现象,呈现出各渠水势畅旺,百废渐新的景象。

七七事变,日侵后套,水政一律停顿,水事纠纷频发,政府无所顾及,遂乃各行其事,益滋分歧,难以调解,水利前途,至堪隐忧。

抗战时期,爱国将领傅作义驻守五原,在取得“五原大捷”后,提出“民养军,军助民,治军与治水并重,军民合作,发展生产”战略方针,建立健全县乡保甲四级管理机构,全面修复水利建设,大力发展粮食生产,有效解决军需民食。聘请绥远省水利专家王文景为绥西水利局局长。组建绥西水利管理机构和五原、晏江、临河、狼山、米仓县水利局。于1943年动员全套军民,开挖复兴渠,解决了五原晏江两县土地灌溉问题,荣获国民政府水利部颁发的大禹奖章。此阶段为五原水利建设复兴时期。

建国后,后套水利建设进入全新发展时期。将大干渠多口引水为四首闸制,对农田灌溉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。1961年国家重点项目“三盛公”黄河拦河闸水利枢纽工程建成,使套区用水有了保障。1959年开挖总干渠(二黄河)改多口引水为一口制,由自流灌溉为人工控管,使用水供水更加有序、合理。1965年后,国家重点投资,将各大干渠的柴草闸全部新建为钢筋混凝土闸,并对干渠、支渠进行裁弯建正,清淤除堵。

1975年全盟15万劳动大军昼夜奋战两个月疏通了总排干“乌加河”,实现了有灌有排,排灌配套。为河套农业开发,根治盐碱,改良土质,促进套区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。由此套区水利建设走向管理规范化,设施全新化轨道。

河套历代治水概述

河套自先秦初期即移民戌边,筑城建邑,兴修水利,耕灌其间。

早在二千四百年前,汉建朔方,五原两郡,河套地区已是城廓相望,人烟繁庶的灌溉农业区。唐初,边事废坏,中兴后,引河水,开渠道,兴屯田,呈现出富裕景象。而后,进入民族纷争之中,水利荒废。明初,曾一度经营套地,后又废弃。清初,晋陕农民春出秋归,“雁行”耕作其间,收获甚微,河套仍为游牧之区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有地商集资开渠,引黄灌溉。乾隆时有汉族捕鱼人在近河处用桔槔取水种田,大获其利。但当时禁止凿渠引灌,故水利未兴。

1840年黄河改道难行,到清代中末叶,晋、陕、鲁、豫居民接踵而来,在河套地区兴挖渠道,引黄灌田。先后有地商楊家川、郭有元、甄玉、候应奎、王同春等人,开了众多干、支渠道,使河套地区阡陌纵横,水利畅兴。到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后套各大干渠统官办,请督办垦务大臣贻谷大兴水利,集夫疏浚各渠,使渠水畅流,并增挖支、干渠道数十条。1918年间,河套渠道改由民户包租挖修,后由责无专属,资金匮乏,经营失宜。1920年有驻绥军第一旅长杨以来,借灌田公社之名,统包八渠。而杨贪利忘公,使渠道多淤废。河套人士,有鉴于此,组织公社,承包各渠,并定章程十七条,同样因民户包办,只图得利,致使渠道尽废。1924年,始设水利局于包头,因辖境遥远,渠务仍无进展。1928年裁撤总局,由垦务局接收,官督民办,在五原兴隆长设渠利科,1929年建设厅改组为水利管理局,集专资兴修渠道,各渠建有水利公社,经理渠务,直到1949年。

7. 内蒙旅游感想50字

俯瞰美丽中国的作品,它见证了中国的大、美、奇、变,在空中向人们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。其中,对于内蒙古自然景观的展现,高度浓缩着创作团队对于中国“大、美、奇、变”的认识。

以库布其沙漠为例,在本片中,跟随航拍器从空中眺望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碧绿茫茫。正是30年的治理使曾经“黄沙漫天”的荒漠重换新颜。正是几代人种下的名为“家园感”的种子,在这个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生根发芽,造就出这番美丽的变化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资讯

记者观察:业内人士担忧日本旅游...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错误言论后,中方发布赴日旅游提醒,中国赴日航班量骤减。东方卫视驻日记者宋看看...
原创 上... 走在上海的街头,黄皮肤黑头发的身影随处可见,很少有人会特意留意他们的国籍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座城市里...
原创 这... 这食材补脑是第一,胆固醇还特别低,5种做法,比红烧肉还好吃! 在众多食材中,有一种被誉为“补脑第一...
北京靠谱旅行社怎么选?2025... 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,北京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,旅行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成为游客最大痛点。据2025年...
到泸沽湖“走婚”,这条300米... 住在泸沽湖草海一侧的彝族人家民宿里,其实离这座大名鼎鼎的“走婚桥”也只有800来米的距离,有趣的是虽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