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七月,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,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,众鬼可以出游人间。七月十四,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。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,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,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,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。所以这一夜,不宜外出。
小时候常听老一辈的人说,七月半鬼门开,这天千万不能到处乱跑,尤其是晚上,不然轻则生病大则。以下这些禁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,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。其实,除了农村,城里也容易见到。
不过,与乡村不同的是,城里人都住高楼,家中多不会设家神坛,也不将先人请回家供奉,而是在路边烧些纸火、香烛或食物给先人,并念叨先人姓名,感召先人前来领受。
风俗习惯,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、礼节、习性,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。
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社会性、规范性、地域性、稳定性、敏感性等特点。
风俗主要包括民族风俗、节日习俗、传统礼仪等,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。这是一种社会传统,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、习俗、久而久之的变迁,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,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。
扩展资料
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
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,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。
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,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,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。茹毛饮血、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。随着生产的发展,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,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。
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。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有关。
还有些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。例如,从事畜牧业、农业、林业或渔猎业的各民族,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1373332饮食、居住、出行、服饰、婚姻、丧葬等诸多禁忌、好恶是不同的。
还有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,如有些宗教对于教徒的婚丧、嫁娶、饮食等方面的规定,有的慢慢地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风俗习惯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民族风俗习惯
上一篇:开封民风民俗有哪些?
下一篇: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