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代是一个旗袍飘飘的年代,上海女人创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时尚标杆“海派旗袍”,并使它成为上海最早的妇女时装,而后也走向了世界。
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一样:“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,具有清教徒的风格。” 而后由于欧美的最新时装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飘洋过海到了上海,因此30年代的上海很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的时装中心,旗袍的花样从此也繁荣了起来,难怪王家卫喜欢得不得了,给穿上旗袍的张曼玉起了个《花样年华》的名字,这个看上去挺诗意的名字,其实不过就是那个时代早已用过的名词。30年代的上流社会名门闺秀们狂热追赶时尚享受奢华生活的姿态,一点也不逊色于同年代的欧美女性,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方式,穿梭于游泳、跳舞、打高尔夫、骑马等多种西式运动活动中,因而,对于穿着的要求也就有所改变。
聪明、勤快的上海女人很快便学会了“西学东渐”的文化理念,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时尚哲学中,她们起初将旧式的长裙加以改造为旗袍马甲,而后采用局部西化的做法,例如在领子上和袖口上,创造出了西式翻领、开叉袖、荷叶袖、下摆缀有荷叶边或是蕾丝边等极具女性浪漫主义风格的装饰物,她们还喜欢在旗袍外配搭西式外套、裘皮大衣、钩针外衫等。长度上的变换也是随心所欲的,只要有敢穿的第一人在,例如像电影明星顾兰君、交际花薛锦圆这样的女士倡导领头,旗袍的开叉就会越开越高,而长度也可以短到露出整个小腿。至于内衣外穿的始祖,也要感谢上海女人把绒线外衣给发扬光大了。
上海女人是懂得画龙点睛的,生活在30年代的时髦女子更是如此的细节化,她们要求自己必须每天根据不同的场合、服装来配搭不同的配饰,然而饰品的配备也是一应聚全:耳环、项链、手镯、戒指、胸针、手套、披肩、围巾、发卡等等,首饰上的材料则多以珍珠为主。“噱头噱在头上,蹩脚蹩在脚上”这句口头禅则传递出30年代上海女人注重整体形象的呼应,明星们要出镜、要去餐厅或是舞场,第一件事便是上高级理发店去做发型,即便是再恐怖的电烫机吊在脑袋上,她们纤细的脖颈还是挺得住的!
高跟鞋多得超过《欲望都市》里的Carrie这并不是夸口,30年代的上海女人就是这样的随心所欲,只要是她们能够买到的款式、或是她们心仪的新样式,她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弄到“脚”上。对于鞋的酷爱当然风格得是多种多样的:有鞋面裹在脚背上只在脚趾上露一个洞的;有黑白皮面拼接得很适合跳当时流行的Swing舞的;有浅口的;有鞋面上缀有一只蝴蝶结的等等,虽然她们的脚上千姿百态,但有一点是她们共同的;那就是3寸以上的鞋跟。
下一篇:各地民风民俗主要内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