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古时期,有一种凶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“年”。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
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: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
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
桐庐民俗民风
春节
旧称元日,俗称年初一。天明放鞭炮称“开门”,由男人泡糖汤,送长寿面服侍妇女。旧时堂前供祖像,家长上相堂祭祖,晚辈向长者敬送蛋茶;分水地区还请族人会宴。这一天有不扫地,不动用刀针利器等习俗。
初二开始拜年。
元宵
正月十五旧称上元。这一天,城乡各地龙灯、狮灯、马灯竞相出巡,在寺庙及村镇中行走。县城灯彩满街,通宵喧闻不绝。乡间各社庙于此前后聘请戏班演戏,称闹元宵。
花朝
二月初二称花朝,又说“百花生日”。
旧时,农妇在当天夜里以香烛召请坑姑,占卜蚕花和家事;男人则乘吉日栽种果树。县城尊奉这天为城隍生日,演戏迎社火,热闹非凡。
清明
清明时节,有插柳条,吃清明果,扫墓的习俗。至墓地除草培土,挂长钱,供饭菜果酒,点香烛,烧纸锭以祭先人。
立夏
这天每家中午餐桌上都会有那么几个约定俗成的食品:鸡蛋,光滑不生疖;小笋,节节有力;花菜,不发瘀;蚕豆,眼目清亮;乌饭,蚊子不叮。农家还有用松花棵祭秧田菩萨的风俗。
端阳
俗称端午节。
以前有门前悬挂蒲文叶,室内用苍术白烟熏屋子,墙根撒石灰,于中堂挂钟馗像,门贴符篆。这天城乡都会包粽子,午餐则是吃“五贯”(黄鱼、黄鳝、蛋黄、黄瓜和雄黄酒),另加大蒜煮肉。小孩挂香袋,吃雄黄蚕豆,并用雄黄涂在额头上。端午节前日,外婆家给外孙送扇子、肚兜、香袋和虎头鞋等。
无视
俗称天赐日,谓“六月六,猫狗洗洗浴”。乡间孩子这天下河玩水,父母都不会说他,愿其如猫狗一样健康。这一天,家家翻晒书籍、冬衣,农家也有晒酱的。
七巧
农历七月初七,妇女于这天用模树叶洗头,姑娘则玩穿针游戏,以求女红精巧。
申元
即农历七月十五,俗称鬼节。解放前,家家祭祖。城乡延请僧侣、道士作盂兰盆会超渡孤魂,或放焰口“施食”。船户则在江上漂放水灯,祭奠亡灵。活动会持续到月底才结束。
中秋
俗称团圆日。
节前,以月饼馈赠亲友,女婿则向岳家送月饼、栗子和跨膀等。这天家人团聚会餐、赏月、吃月饼。
互阳
即重阳节,家家裹粽、做麻糕,并有登高活动。旧时,这天桐君山香市繁盛,江畔船舶云集,富阳、新登、浦江和诸暨等地香客纷纷前往进香。
近年已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,开展敬老活动。
冬至
又称冬节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。旧时,农家做麻糕机灶神,谚谓:“冬节麻雅馊,种田不发愁。”俗习冬至夜妇女不宿娘家,说是在娘家“过了冬,死了公”。是日有的到亲人墓前“送寒衣”;迁坟修墓亦在冬节办理。
除夕
又称过年。年前,“甘三掸蓬尘,计四送灶神”;家家做豆腐、裹粽、宰猪、酿酒、打年改、择吉日。
“完年福”
大年三十夜家宴,菜肴特别丰盛,称吃年饭。
老幼同桌,会给外出未归者留座;用餐时鱼和圆子不吃,以示“年年有余,圆满如意”之意。猪、牛、狗、猫也都会有年饭。饭后还要接灶神、贴春联,米桶等家杂及猪栏、鸡舍也都会贴红,以祈兴旺。长辈给小孩分压岁钱,旧习用草纸擦嘴,并贴“童言鸟语百无禁忌”纸条。
这天晚上会睡得比较晚,叫“坐岁”;睡觉称“享福”。睡前用节节高(甘蔗)依门,愿来年开门大吉。
下一篇: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